【重要提醒】今冬明春多种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这些预防措施要做好

6个月前

当前正值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支原体肺炎”登上热搜,引发社会普遍关注。除了大众较为熟知的支原体肺炎感染、流感病毒感染,还包括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龙江远东心脑血管医院专家提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指出,今冬明春我国可能会面临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这种混合感染可能会导致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


如何辨别不同类型的传染病症状


■ 流感:流感是一种由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患者的呼吸道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主要包括5岁以下儿童、65岁以上老人、孕妇以及患有自身免疫系统、慢性呼吸系统、慢性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患者。


临床症状
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为主。但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后,也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儿童、老年慢性病患者容易引发肺炎等并发症。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是由肺炎支原体引发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


临床症状
其显著症状包括反复高热、阵发性剧烈干咳、气促、全身没有力气、精神状态差等,且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休息后仍不见好转。


■ 多病原混合感染:呼吸道病原混合感染即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的病原体,临床上的“混合感染”多以病毒、细菌、支原体的组合为主。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播方式
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传播。


易感人群
5岁以下的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和妊娠期妇女等。


临床症状
发热、咳嗽等症状持续时间长达两三周以上,若同时感染流感、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带病时间会明显延长,肺部炎症较重,儿童容易反复发热、咳嗽迁延不愈,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


如何预防混合感染

 

在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除了大家熟知的保暖、戴口罩外,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勤洗手、常通风等方式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公众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主动接种流感等疫苗。

 


特别是儿童、老年人、有慢性基础性疾病者、体弱、免疫力低下者,在预防流感的同时也可减少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叠加风险。

 

 

佩戴口罩
规范佩戴口罩也是科学有效的防御手段,尤其是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以及在医疗机构、人群聚集的密闭场所活动时,均建议佩戴口罩。

 


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避免用没有清洁的手触摸眼、口、鼻。多通风,清淡饮食,适量运动并保持充足的睡眠,也能提升免疫力避免感染。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家推荐
刘丽
周围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
擅长治疗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急性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及雷诺氏病等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治疗。
咨询
王智
神经外科特聘专家
擅长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脊柱疾病的显微手术及介入治疗,技术娴熟。对于垂体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咨询
李景瑞
普外科学科带头人
擅长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结石、胆息肉等各种急腹症等的诊断与治疗。
咨询
刘和平
主任医师
擅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肥厚性梗阻性心脏病的化学消融术。
咨询
孙政育
主任医师
擅长外周介入治疗,包括肿瘤介入治疗(肝癌、肝血管瘤、肺癌、肺部大咯血等);泌尿系统肿瘤及顽固性血尿介入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肢动静脉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等治疗领域。
咨询
相关阅读
预约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