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肠道健康日| 发现就是中晚期的肠癌,一个方法就能避免

1个月前

位男性,一位71岁,一位40岁,

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回盲部肿物。

本来,

如果发现得早,

经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或ESD(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等技术,

就可能切除肿物,

但因为他们做结肠镜的时间有点晚了,发现得晚,

所以只能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切除肿物。

在黑龙江远东医院

李景瑞教授团队分别为两位患者,实施了腹腔镜下回盲部肿物切除术、腹腔镜下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

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消化科和普外科医生一致认为——


再早一点发现,

他们的预后会更理想!

“早发现”几乎是

所有疾病预后是否理想的关键!

今天是“世界肠道健康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怎样才能早发现肠道肿瘤,阻断它的进程!
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
 
黑龙江远东医院

1
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
原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二科主任、现黑龙江远东医院消化科主任朱春兰教授指出,结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

内镜医师在可视镜头下可以完整检视整个结直肠的情况,包括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盲肠至回肠末端的肠道黏膜,还能观察到肠壁肌层和肠周情况。
2
发现肠息肉要及时切除,避免其癌变
腺瘤是最常见的结肠息肉类型,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大多遵循“腺瘤—癌”序列,从癌前病变进展到癌一般需要5~10年时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了重要时间窗口。发现肠息肉要及时切除,避免其癌变。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表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3
早期结直肠癌无明显症状

原黑龙江省医院消化内科及腔镜中心主任、现黑龙江远东医院消化科主任石春林教授介绍,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


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改变。

(2)粪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腹痛或腹部不适。

(4)腹部肿块。

(5)肠梗阻相关症状。

(6)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4
40岁以上人群应做结肠镜筛查

高龄、男性、长期吸烟、肥胖、大量饮酒、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家族史、长期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等是结直肠癌危险因素,以上人群进行肠镜筛查,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40岁开始呈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对适龄人群,特别是老年男性进行筛查是结直肠癌重要的防控措施。

黑龙江远东医院作为“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消化道肿瘤防治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道肿瘤的科普与预防,通过无痛胃肠镜进行消化道疾病早筛,发现消化道息肉或肿瘤后的镜下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外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全线贯通消化道肿瘤“科普、预防、早筛、早诊、早治”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为广大群众的消化道健康保驾护航。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家推荐
刘丽
周围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
擅长治疗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浅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急性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及雷诺氏病等周围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手术治疗。
咨询
王智
神经外科特聘专家
擅长脑血管疾病和脊髓脊柱疾病的显微手术及介入治疗,技术娴熟。对于垂体瘤、听神经瘤、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咨询
李景瑞
普外科学科带头人
擅长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胆囊结石、胆息肉等各种急腹症等的诊断与治疗。
咨询
刘和平
主任医师
擅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肥厚性梗阻性心脏病的化学消融术。
咨询
孙政育
主任医师
擅长外周介入治疗,包括肿瘤介入治疗(肝癌、肝血管瘤、肺癌、肺部大咯血等);泌尿系统肿瘤及顽固性血尿介入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介入治疗;外周动、静脉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肢动静脉导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等治疗领域。
咨询
相关阅读
预约到院